查看原文
其他

【会员风采】用一生 钟一事 我在杭图修古书——记民进会员、新晋“网红”赵凌

杭州民进 杭州民进 2022-07-27


点击“蓝色”关注

杭州民进

用一生  钟一事

我在杭图修古书



——记民进会员、新晋“网红”赵凌

《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钟表修复师王津,3月3日,一场“我在杭图修古书”的网络直播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在线观看,也带火了杭图的古籍修复师赵凌。3月4日,《都市快报》以整版刊登了新晋“网红”赵凌的事迹。

10万人次围观#我在杭图修古书#,48岁的杭图古籍修复师赵凌圈粉无数,请问老师还收徒弟吗?


在一场并未宣传的网络直播中,古籍修复这样的冷门题材点击量破了10万加,充分说明了文化的魅力。赵凌自她二十岁起和古书打交道,光阴荏苒三十载,她修补完善的各类古籍达三千多册,用一生,钟一事,做出了境界。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评论区有求拜师的,有打收古书小广告的,有看得不敢出大气的,还有忘了吃午饭的——同城的浙图古籍部修复组的老师们就没去吃午饭,集体在线看。

《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钟表修复师王津,

在杭州也有一位女神,

不过她修的不是钟表,而是各种受损的古书。

杭州图书馆首席古籍修复师赵凌,

二十岁起和古书打交道,

光阴荏苒三十载,

她修补完善的各类古籍达三千多册。



清代光绪年间的《湖游小识》,

一百多年来已经残破不已,

作者潘履祥已不可考,

扉页题字却是著名学者俞樾。



打开一看,书页破败不堪,

处处是虫蛀的洞眼,

还孵着密密麻麻的虫卵。


赵老师把整本书打散,再一页页修补,

五十岁不到,她看近的东西,

反而要摘掉近视眼镜,

尽管如此,她仍连一个针眼都不放过。


被她修补过的书页一半还是坑坑洼洼,

另一半已经修复如平,

完整修复一本古书要一个月,

过程不能有一点闪失。




这场精彩的古籍修复示范,

进行了网络直播,

“我在杭图修古书”有超过10万人次同时观看,

48岁的赵凌突然成了网红!



直播前赵凌“有一点紧张”,

还问编导“什么问题,让我准备一下”,

但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下来,赵老师表现棒棒哒!



网友夸“老师好可爱好温柔”!

赵凌也一下子圈粉无数,

有向她拜师学艺的,

有屏气凝神,忘了吃午饭的。



最可爱的是浙图修复组的同行们,

组团看赵老师直播!




她的修书工具里有一把镰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赵老师的全套修书工具就摆在桌上

你可以数数,一共有多少件



我数了四遍,才数清:26件

最右边是木尺,最左边是三种榔头

橡胶榔头、铁榔头、木榔头


 

上面白色的羊毛排刷是刷浆糊的

下图的棕刷是用来压平宣纸的



这个是张小泉的剪刀,右边那把是裁缝剪


别给“木头”骗了,里面是铅块

有四个西瓜那么重,一个人单手都举不起来

砸在脚上非骨折不可

对了,它是用来压书的


还有针锥、挑针、丝线、大小起子……

很多是跟随她二十年的老物

    下面是一把真正的镰刀——猜猜干嘛的?


      

原来老师用这把镰刀裁纸啊!

正因为这么多“凶器”,同事开玩笑说

加起来简直是“十大酷刑”!

再来一张全家福——




手打浆糊像藕粉一样可以吃



     修复古书有十五、六道工序

手打浆糊不算在内

因为这是古籍修复师的童子功

调多少水全凭经验

当初赵凌学了两年才得心应手



    为什么要自己打浆糊呢?

“因为外面买的浆糊有化学成分啊。

以前老师傅教的还要复杂,要把面筋挑出来,

现在超市买的小麦淀粉打就快多了,

基本和调藕粉一样。”

 

    把淀粉搅拌到凝结状后,

赵老师又拿出一样神秘武器

——电磁炉!



不一会儿,香味就飘出来了!

再看碗里,变成一碗晶莹剔透的“藕粉”,

加点桂花糖,是不是就可以吃了呢?

“如果真的想吃,可以吃,纯天然的!”


    

“调好的浆糊自然冷却后,放在冰箱里,

每次用的时候,用开水化一点,

这里还有个要诀——水浆糊要根据书页的厚薄,

厚的纸用厚浆糊,薄的纸用薄浆糊,

隔夜要加水,浆糊的水分会蒸发。”

 


网络直播中的赵老师




“重兵把守”的古籍书库



杭图馆藏古籍有4万多册,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39种,

比如清代大学士王文韶的手稿日记,

《红楼梦》程乙本,为陈启泰的批校本,

这些珍贵馆藏,“重兵把守”在书库里,

除了库房人员,外人一律不能进!

参观一下都不行!!


库房的钥匙有两把,

赵凌和古籍文献部主任各一把,

“我是门禁卡,主任是钥匙,
两个人一起开门才能进去!


库房拍摄事先找馆长打的批条,

进去的时候,大家都好紧张,

“有点进故宫的感觉!”

里头的灯管是保护文物特制的,光线发黄。

 


好比养了一批最娇嫩的花朵,

这里室温严格控制在20—25度,

屋里有一股好闻的香草味,可以防蛀。

那一排排“樟木箱”柜子,

里面全是珍藏古籍!

对古籍修复师来说,这里就是一座搬不完的山。





为什么宋版书的品相比民国书还好?



赵凌把宣纸泛黄的部分撕掉,

用毛笔在古书上轻涂一层水浆糊,

她把宣纸覆盖到古书的破洞处,

再用镊子挑干净毛边。


古书修补,纸张非常讲究,

新买的宣纸存很多年才能派上用场。

有人问牛皮纸呢,那个不是更牢?

“牛皮纸酸性最大了,千万不能用!”

为什么一些宋版书的品相比民国书还好?

原因就在这里——

赵凌修复的《西湖游览志馀》一页


“宋版书是一点添加物没有的纯手工纸,

也就是中性纸,有句话叫‘纸寿千年’,

这样的纸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相反,酸性纸容易发脆、发黄,

很多民国书看上去好的,一翻就断。”





古籍修复就是师傅带徒弟



1969年出生的赵凌,刚满月就随父母来杭州。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她来图书馆工作时还不到20岁。


1990年,馆里派她去上海的中华古籍保护培训班学习。当时全国有两个班,以长江为界,北京一个,上海一个。带她的老师是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

赵嘉福青年时期工作照


赵嘉福又师承的是碑刻圣手、装裱名家黄怀觉。上图的老馆长、著名古籍版本学家顾廷龙也对赵嘉福栽培有加。这一脉相承下来,就到赵凌手里。


“以前一直是师傅带徒弟,你来了以后就是看师傅做,比如打浆糊,师傅打一遍,你再自己去打。失败了再打,失败了再打!不行了,‘哎呀不行了,老师!’老师再过来帮忙。古籍修复没有那么多秘笈和不外传的东西,主要靠做。”



很多人也问赵凌收不收徒弟,她说:这一行不限性别,男女都可以,主要是动手能力强一点,灵巧一点。“我儿子读高二,我说你喜欢的话,可以报考古籍保护专业,但他说不喜欢。”

   

一年前,馆里给赵凌配了个徒弟,巧了,也姓赵,是学历史的一名馆员,叫赵力。大家开玩笑说:是不是修古籍的都得姓赵?


徒弟来了一年半,赵凌让他补的书也已经有几十册。她评价这个徒弟:比较坐得住,但要把功夫学好,还得好多年。




差点半路去当美发师



直播结束已经十二点半,赵凌饿着肚子去食堂吃饭,一路上有同事打招呼,叫她“网红”。回到办公室,赵老师又和我聊了一会儿,不经意说出当年差点改行当美发师的往事!


“上世纪90年代,全民下海。那时候图书馆的效益还没有新华书店好。我有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叫我去深圳。她说那里有美容美发培训班,拿到证书可以自己开店赚钱。她说得天花乱坠,我不是没有动心,但胆子不够大,我父母也反对。没想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古籍整理这块,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看看我的生活也是蛮好的。”

赵老师的工作围裙下面,是时髦的阔腿裤,和洋气的尖头皮靴。同事爆料说她唱歌很好,老歌新歌都会。“其实我真不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她会把小拇指涂成好看的朱红色,办公桌下面放了三块卷起来的瑜伽垫再告诉你们一个没想到的,赵老师最爱的美剧是《西部世界》!


但二十多年冷板凳坐下来,她有个很深的体会:


你烦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动这个书。像我们古籍修复和地方文献是同一个部门,我有时候就做做文献的工作。就怕你烦躁的时候,(古籍)被你处理坏了。”


赵老师桌上还有个红皮笔记本,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款式。


“90年那个古籍修复培训班,有个女同学是福建的,她带了很多笔记本,给我们每人两本。我一直放着没用,最近拿出来用掉它。我们每天干了一点什么,都要在纸上一笔笔记下来。像今天搞直播,书只修了一页,我也要记下来的。”


抽屉里还有一沓子用过的本子。有一本是浣纱路老馆的时候,她到库里对古籍摸底的一笔笔记账:《陆士衡集》一册,虫咬,大补;《资治通鉴》二十一册,鼠咬,大补、中补;《宋书》五册,鼠咬,小补……


择一事,终一生。她终于做到了。



女神笑起来好温柔!



除了古籍修复师的身份,赵凌还是一位民进会员,是民进杭州文化支部的委员。在会内,她也以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践行着民进会员的使命,为支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深受支部会员的好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